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名师评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首页    教师之家    名师工作室    【名师评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Dingtalk_20210111154012.jpgDingtalk_20210111154012

【来源】

喻伯军名师工作室

授课说明

本课授课对象:年级

评课方向:1.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2.学生活动中科学思维的发展。

【观课地址】

http://yubojun.ms.zjer.cn/index.php?r=studio/classevaluation/info&sid=200&id=279

【名师评课】


【王月梅】

学习了,收获很大!课堂学生实验观察组织有序。虽然器材准备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是,在学生观察的三个实验中,王老师重点还是抓得非常细准,重点观察、记录、交流第一个实验,利用一个“挤”字,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同一空间不能同时被两种物质占据的观点。一次磨课一次进步!相信王语嫣老师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之路上,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优秀!“切”中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那么,科学课对学生来说,将会是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的课。

【叶军】

王语嫣老师撰写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从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从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方面表述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环节过程明确,重点突出,作为一名新教师(据说段誉哥哥还未出现),非常赞啦!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1.教材阅读细致。教材内容理解正确,分析表达简洁、清晰、明了,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

2.学情分析透彻。知道三年级的学生对具体的物体(桌椅、水等)占据空间理解容易,空气占据空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教学活动的定位是让学生感受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

3.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内容对应。没有简单地抄写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进行了具体化,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落实。

4.教学策略有思考。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用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了“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交流,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实施策略。

5.设计注重学生兴趣。学生是科学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王老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眼球,如课开始的“趣味猜测”,主要活动中的任务驱动,延伸拓展中的“应用挑战”等。

6.主要活动指导细致。“压杯观察、扎孔观察、打气观察”三个活动分步指导细致,教师提问指向性明确,注意引起学生思考,PPT出示实验提示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实验尽量成功。学生的活动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步骤清晰,作为老师,考虑得很周到。

二、设计存在的问题

优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时也会成为缺点:

1.学生活动空间不足。主要活动中,老师把活动切分成“压杯观察、扎孔观察、打气观察”三个小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后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和交流研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空间被压缩,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做的是老师要求下的观察探究活动。

2.激发学生兴趣可能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课堂开始的“猜相扑选手的胖瘦”,学生对日本的相扑不一定熟悉,且相扑选手一般不穿衣服的吧(就拴条裤裆带),为引出空气占据空间选择这个“桥段”不太适合;拓展应用中的“便携式水牙线”估计见过的学生也不会太多。有创新的想法是好事,但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3.简约的课堂提倡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喻老师提倡的简约的课堂(建议网上看看喻老师的文章)是我们科学教学设计的指南针,课的开始“聚焦环节”要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马上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与任务,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主要活动中,要把琐碎的环节进行合并,把小活动整合成大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观察、记录、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有发现,发现中有记录,记录中有思考,思考中有交流,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4.要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拓展中的“小挑战”,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活动,也不是课外拓展研究的活动。学生做半瓶水、一块橡皮、两根吸管这个活动,是充分检验学生对“密闭空间内的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认识是否真正到位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做,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能不能把水给吹出来,为什么能(不能)把水给挤出来。这个分析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教师还要适当提供PPT图示以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述。如:吹插入水中的管子、吹没有插入水中的管子,吹两根都插入水中的管子中的一根,吹两根都没有插入水中的管子中的一根,吹没有橡皮泥封口的管子……如果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述清楚,说明学生对密闭空间里的空气能占据空间的认识真正到位了,理解气垫、游泳圈等不是问题了。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时间留得足够多的,不仅要让学生说,还要让学生实际吹。

三、改进建议

(一)“聚焦环节”短平快(3分钟)

1.出示一个空杯子(明确:这是一个空的杯子)

[倒满一杯水]现在杯子中有什么?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注意让学生辨析、使用“占据”一词)

[倒掉半杯水]现在呢?水在哪里?空气在哪里?

[全部倒完,杯子倒立]现在呢?空气你看得见吗?

2.出示一张餐巾纸,把餐巾纸团在杯底,现在,谁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把这个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你认为里面的餐巾纸会湿吗?你的想法是?

三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老师在语言上、动作行为上要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思考问题,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始终关注问题。

(二)“探索活动”让孩子有更多自由的发现

首先,教师在器材的准备上要创造孩子发现的机会。如“压杯入水”活动,教师给8组学生准备的杯子中,6组的孔是封住的,2组的孔是没有封住的,这样就会出现6组孩子的纸没有湿,2组孩子的纸湿了的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孩子研讨的契机。6组的孩子说他们观察的现象是怎样的,2组孩子说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现象不一样?请6组的孩子分析为什么2组孩子的纸湿了的问题,这个分析,就是孩子思维的介入。

在揭开谜底后,交换方法(封口和不封口),再次观察现象,同时体验空气把水挤出来的时候手对气流的感觉,加深对“密闭空间里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和“非密闭空间里的空气被水给挤出来”的现象认识(对学生说的时候用学生的语言)。

在“水能空气把给挤出来的认识”建立之后,提出“空气能否把水给挤出来”观察就顺理成章了。

三个活动,重点在前两个活动上。第三个活动是学生认识之后的简单验证性活动。

(三)拓展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表述

上文中“要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


【叶军】

这一稿的教学设计,相比第一稿:

1.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更加准确了!说明教师在细细研读教材和教参之后,已经把教材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了。

2.目标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清晰了。课堂中要把握的点很清楚,很到位。

3.教学策略的选择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说明老师已经走出“师本中心”,逐渐思考并努力去实践“生本中心”了。

4.聚焦问题简洁明快。去掉了冗余的与主题关切不大的导入,直奔概念理解关键词——“占据”,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尝试让学生理解“占据”一词,非常好!

5.实验观察、指导细致到位。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老师的指导,往往不知如何观察、观察什么、以及记录什么。老师的指导简洁明快,使学生一看就知道实验如何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以及怎样记录。学生只有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才能在实验中有发现,才能有发现后的思考。在学生科学观察学习过程中,老师有效的指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实验设计巧妙。利用有差异的实验材料,形成不同的结果,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思维的介入。老师正是利用这种冲突,聚焦学生的思维,也是两个实验活动达到无缝衔接。从第二个活动要第三个活动,衔接也是十分自然。

7.拓展活动注重思维发展。老师通过拓展活动,搭准学生学情的脉搏,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刚建构起来的科学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解释和运用,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科学教学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知道、记住多少科学概念,而是通过科学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切”中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那么,科学课对学生来说,将会是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的课。

三点建议:

1.课堂节奏的把握。课堂节奏要简洁明快,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信息与生成点,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2.三年级学生实验操作的组织。老师的交代要清晰忌啰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听明白。

3.学生的交流研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见解,适时介入指导,以免研讨无目的。


【总评】


王语嫣老师执教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作为教龄只有一年的新教师来说,进步已经非常明显啦,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课堂语言已经比较凝练,能够倾听学生的回答。相比第一节试教来说,王老师已经能够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把话说明白,说完整,不急着抢学生的话语。

2.随机应变能力增强了。在教学设计中预设2组的杯子是没有塞住小孔的,但在准备器材的时候忘了取掉2组杯子的橡胶帽,导致第一次实验时所有小组的餐巾纸都没有湿,但王老师并没有因此停顿,而是抓住学生意外湿的情况,提出怎样让水把空气全部“挤”出来,让学生观察杯子,不露痕迹地转到观察“水挤走空气,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3.课堂学生实验观察组织有序。虽然器材准备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是,在学生观察的三个实验中,王老师重点还是抓得非常细准,重点观察、记录、交流第一个实验,利用一个“挤”字,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同一空间不能同时被两种物质占据的观点。

4.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有理有据地表达。在课的拓展部分,利用PPT图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的思维提升到辨析吹哪根吸管才能把瓶子中的水给“挤”出来的层次,一方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解释和运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概念的理解。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磨炼的地方:

1.即时改变,以利于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观察。如老师在各小组的巡视中发现准备器材时忘了取掉2组杯子的橡皮帽时,可以临时取掉一组的橡皮帽,让这一组的学生重新实验观察。一方面,可以在学生汇报时制造思维冲突,同时,也可以让这一小组汇报前后实验的变化,这样对学生的后续观察指导更加有利。

2.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做文章。如一个小组提出用吸管吹的方法把杯子中的水给“挤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可惜王老师放过了这个生成点,没有及时提出用打气筒是否可以,转而问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结果第二个学生提出一个错误的方法,不仅给老师自己造成了难堪的局面,也让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断层。

总而言之,一次磨课一次进步!相信王语嫣老师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之路上,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