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名师评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王灵妍)

首页    教师之家    名师工作室    【名师评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王灵妍)

img1

 

【来源】

喻伯军名师工作室

 

【授课说明】

浙江省喻伯军名师网络工作室2020年度携手乡村组团式送教活动(玉环市清港中心小学)同课异构研讨课。

评课方向:

基于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对比实验设计; 2.学生对科学名词“溶解”、“溶解能力”的理解; 3.学生学习活动中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4.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活动的设计和交流研讨的促进。

  1. 【观课地址】

    http://ms.zjer.cn/index.php?r=studio/classevaluation/info&sid=200&id=1159

    【名师评课】

 

 

叶军

一、优点:

1.聚焦问题、导入简洁明了。在2分40秒时间里,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一勺盐在水中由看得见到看不见的过程,把问题聚焦到水中能不断溶解实食盐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是食盐在水中溶化了,老师也不急于给出“溶解”,而是抓住“食盐在水中看不见”这一现象,给出“溶解”,学生观察的现象明显,聚焦的问题清晰。

2.注重学生证据意识,让学生把话说清楚。当提出一杯水中是食盐溶解多还是小苏打溶解得多的时候,学生给出是小苏打。王老师在这一问题的把握上,不是让学生猜一猜就完事了,而是让学生说说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提出食盐是颗粒状的,小苏打是粉末状的,像面粉一样,所以小苏打溶解得多。尽管学生这一判断不一定正确,但是,作为老师,能挖掘一下学生说法背后的想法,让学生有理由、有依据地说话,是从小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很关键的一步!

3.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想法。在一杯水中,是小苏打溶解多还是食盐溶解得多,王老师在让学生说理后,提了“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的问题,一名学生提出不一样但又说不出理由。王老师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两种说法的支持人数。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让学生心里埋下了到底哪个溶解得多的疑问,在学生经历实验过程之后,会发现实验结果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体验了科学活动中的证据意识。

4.不直接给予,让学生想一想。在对比实验设计上,王老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予,而是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怎么 来比较一杯水中小苏打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尽管后续交流中,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怎样去比较,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渐渐得出两杯水要一样多,每次加得量要一样多。但是,让学生想一想却非常有价值!很多时候,老师为了教学进程的顺畅,有意或无意剥夺学生想一想的机会和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养成不思考、等候老师指令的习惯。当学生还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想法的时候,老师帮一帮、扶一下,让学生能够表达想法的时候,老师往后退一退,引导其他学生判断是否同意他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始终把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思考的中心,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5.微课抓住重点,体现高效。简短的微课呈现了怎么取小苏打、怎么搅拌以及什么时候加第二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呈现,给学生接下来的实验操作降低了难度,这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相适应的。

6.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如最后溶解不了的一勺算不算的问题。老师的描述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到底算还是不算。在整节课中,王老师体现出来的语言还是比较简洁明了,能让学生静听、思考,不罗嗦、不拖沓。

7.对科学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溶解”、“溶解能力”两个科学名词。王老师的处理不太一样。“溶解”是在学生前概念“溶化”的基础上,以“看不见”来提出来的,并且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溶解”来描述;对“溶解能力”一词,则是学生通过实验后体验到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顺势提出“溶解能力”一词,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8.实验数据的处理清晰有条理

(1)数据的收集。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把溶解的小苏打和食盐的量统计到黑板上的表格中,避免了学生实验后数据汇报的时间,也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

(2)数据的观察有序。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自己组的数据,得出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同时,强调证据意识,以数据来说明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而且,也引导观察其他组的数据,他们的数据结论是不是和自己组的一样。再竖向观察,比较各组在同样多的水中小苏打、食盐溶解的勺数,关注特殊数据,分析实验差错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

二、建议:

1.前后呼应,锤炼学生的证据意识。课前,大部分孩子都猜测同样多的水中,小苏打会比食盐要溶解得多,这是受小苏打的颗粒比食盐细的影响。实验后,学生发现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这时,老师应该联系学生之前的猜测,让学生说说实验的结果和你之前的想法一样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科学一切要以证据来说话。

2.科学关键词说法的纠正。“溶解”一词,老师提出后,孩子还是很多次用“溶化”来代替“溶解”的说法,尽管老师在课中也纠正了好多次,但只是纠正,没有引起孩子改变说法的足够意识。所以,提出“溶解”一词后,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这种现象叫“溶解”,不是“溶化”,规范孩子的说法。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孩子才会习惯去运用。

 

总而言之,王老师的这节课,在基于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对比实验设计,学生对科学名词“溶解”、“溶解能力”的理解,学生学习活动中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和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活动的设计、交流研讨的促进,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2021年1月30日 00: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