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路培琦:《植物的果实》

首页    教学研究    优秀课例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路培琦:《植物的果实》

路培琦:《植物的果实》

原创 路培琦 桂馨科学云

 

微信号 guixin-scicloud

功能介绍 支持科学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个孩子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收录于话题

 

执教 | 天津市河西区小学 路培琦

学生 | 天津市河西小学三年级学生

时间 | 1981年

 

 

 

教学实录

师: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准备些你认为是果实的,上课时带来,现在请大家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

(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

师:现在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带来的是不是都是果实?

(教师巡视,学生们互相看)

(学生带来的大多数是水果,如梨、苹果、橘子、柿子、香蕉等,少数学生带来花生、栗子、枣、核桃、葵花籽等)

生:有的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胡萝卜不是果实。

生:(带胡萝卜的学生)胡萝卜是果实。

师:胡萝卜到底是不是果实?

生:是果实。(学生争着发言)

生:不是果实。

师:认为胡萝卜是果实的和认为胡萝卜不是果实的同学,能不能来谈谈你们的理由?

生:胡萝卜能吃,所以是果实。

生:能吃的不见得都是果实,鸡蛋糕也能吃。

生:鸡蛋糕不是植物长出来的,胡萝卜是植物长出来的。

生:植物长出来的不一定是果实,芹菜、大白菜就不是果实。

生:胡萝卜有营养,所以是果实。

生:有营养的一定是果实吗?大白菜也有营养。

生:胡萝卜是长在土里的,所以不是果实。

生: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花生应该是果实吧!

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说胡萝卜是果实的或者说胡萝卜不是果实的,都说服不了对方,怎么办呢?现在我教同学们一个研究的方法,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就拿一个和它相类似的、拿得准的东西来跟它作比较,看它们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就容易找出答案了。

师:(举起苹果和梨)比如,这个苹果和梨是不是果实呀?

生:是。

师:有说不是的吗?(没有人回答)

师:看来都认为它们是果实,没有不同的意见了,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苹果和梨。

师:怎么研究呢?

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师:观察和比较它们的什么特点呢?

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对,这是咱们学习《植物的叶》时用过的方法。那么先说说它们的不同点吧。

生:(4~5人)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气味不同、味道不同。

师: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呢?为什么都叫它们果实呢?

生:都能吃。

师: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

生:都是树上长的。

师:苹果和梨是树上长的,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

生:都是先开完花再结果。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都有核。

师: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内部构造了。现在我们就切开它们来研究。

师:怎么切?这还有个学问。(教师用苹果演示横切)把苹果放平,然后中间用刀横着切开,这叫作“横切”;(教师用梨演示纵切)刀从梨的正中从上向下整着切开,这叫作“纵切”。(板书:“横切”“纵切”)

师:大家把苹果横切开,把梨纵切开。

(学生动手切果实,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核。

师:那核是什么?

生:是种子。

师:怎么知道它是种子呢?

生:把它种在土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来。

师:那么这种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繁殖植物的后代。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通过观察苹果和梨,我们发现它们内部都有种子,种子是用来繁殖后代的。

师:那么种子以外的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生:叫果肉。

师: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的一层叫作皮。现在我告诉大家还有一种叫法:把种子以外的所有部分都叫作“果皮”。(板书)所以,果实包括两部分,哪两部分?

生: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

师:我们知道了果实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那么主要看什么呢?

生: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

师:对,要善于抓住主要的。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再来研究胡萝卜是不是果实。

(教师把学生带来的胡萝卜拿到讲桌前,纵切开,让大家观察)

师:里面有没有种子?

生:没有种子!

师:那么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现在能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呢?

生:胡萝卜不是果实。

师:为什么?

生:因为胡萝卜里面没有种子。

师:对,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是不是果实了。

师:香蕉里面有没有种子?

生:有,没有。(两种不同意见)

师:好,我们把香蕉切开看一看。(教师把学生带来的香蕉纵切开,几个带来香蕉的学生同时切香蕉,教师给学生看切开的香蕉)

生:里面有许多小黑点。

师:这小黑点是什么,知道吗?

生:就是它的种子。

师:那么,这种子还能种吗?

生:不能,退化了。

师:对,香蕉原来是野生的,里面有种子。后来经过人们多年的栽培,香蕉越来越大,越来越甜,种子却越来越小,退化成小黑点了。人们种植香蕉时不再用它的种子了,而是用它根部长出的新芽。像无核蜜橘、无核葡萄、无核蜜枣、无籽西瓜都是这个道理。

师:你们谁带来柿子了?请切开看柿子的种子。

(几个带柿子的学生切柿子,然后给大家看)

师:柿子里有时有核(种子),有时只有几个“小舌头”,没有硬核了。柿子的种子也是退化了。

师:请把我发给每组的小纸包打开,把这些果实和你带来的果实放在一起。

(学生打开小纸包,里面有花生、核桃、葵花籽、槐树角、豆角、扁豆角、合欢树果实等)

师:你能根据果皮的不同,把这些果实分成两类吗?

(学生动手给果实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 (指着一位同学分的果实)你为什么把这一堆放在一起?

生:这些果实的果皮都有很厚的肉,有很多水。

师:(指着另一位同学分的果实)你为什么把这些果实放一堆?

生:这些果实的果皮都很干瘪、很薄、很硬。

师:对,我们可以根据果皮的软硬、含水分的多少、是干瘪的还是多肉的,把果实分成两类。果皮干瘪、硬的果实叫作“干果”,果皮软、多水、多肉的叫作“肉果”。(板书:干果、肉果)请大家再检查一下,看自己分得对不对?

师:(指一同学分的果实)你为什么把核桃放在干果这堆里?

生:核桃的果皮干、硬。

师:(指另一同学分的果实)你为什么把核桃放在肉果这一堆里?

生:我在姥姥家看过长在树上的核桃,果皮很厚、有肉,像桃一样,绿色的。

师:他说得很对,长在树上的核桃确实有果肉,果皮很厚。这层带果肉的果皮有毒,不能吃,人们摘下核桃后埋在土里,让那层外果皮烂掉,再拿出来运到市场上去卖。所以我们在市场上买来的核桃都是少了一层外果皮的。(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长在树上的核桃)

师:核桃算哪类果实呢?

生:肉果。

师:好,把核桃放在肉果堆里。

(教师出示挂图,指图让学生辨认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并说出理由)

师:今天同学们都学得很好,以后要用今天学会的方法去研究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并且留心观察日常吃的瓜果蔬菜里哪些是肉果、哪些是干果,我们吃的那部分是果皮还是种子。

师:现在请大家把切开的果实“消灭掉”。(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吃着他们切开的果实)

 

 

注:本文原载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小学自然教学法》。

专家点评

 

评《植物的果实》

 刘默耕

 

试教《植物的果实》这一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教材和教法能否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即既要引起学生研究果实的兴趣和强烈愿望,又要让他们获得生动、具体、明确的关于果实的科学概念(不是死记硬背定义条目),还要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抽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其次,为探索怎样让学生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活动,课后又能把所获的知识能力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和加深认识,而又不加重作业负担。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这一课仅仅是第二次试验按新大纲的思路来教学,虽然还没有完全从“教师灌,学生被动聆记”的传统教学习惯中解放出来,但是从教学实施的情况看,只要指导思想明确,应该说是较好地收到了上述两方面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那股积极性、主动性、生动性是很高的。我们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形成的科学概念(虽然是初级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无须去背诵定义条文,任何时候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表述出来。从本课中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前一课《植物的叶》中首次受到的能力锻炼,在本课中就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前的准备活动(收集自己认为是果实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和课后的作业(随时留心自己所吃到的果实是肉果或干果,吃的是它的哪些部分),显然都无须用什么专门的时间去做,却是影响深远。今后会不止一次地随时随地去做,的确可望“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可见,只要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思路正确,是不难实现新大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了新大纲的改革目标,教学质量显然是会远高于传统的“靠聆记习得书本死知识”的质量的。

 

 

 

胡萝卜是不是果实

——关于《植物的果实》这一课

 姜允珍

 

1981年秋,新的《自然》教材正在编写中,路培琦老师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托试教《植物的果实》这一课,第一次试教,教材的主编刘默耕老师从北京赶来听课。

课一开始,路老师让学生汇报一下带来了哪些果实?结果有的孩子把胡萝卜也带来了,有的孩子说胡萝卜不能算果实,一些孩子抢着说胡萝卜算果实,一下子形成了两派争论起来。这一情况出乎路老师的意料,也是他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中所没有的。为了不打乱原先的计划,也为了避免出现失控的局面,他立即下令停止争论。路老师说:“胡萝卜算不算果实,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现在先听我讲。”等路老师按照自己的教案把课上完以后,刘默耕老师问他:“刚才课上孩子们争论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场面多好啊!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争论下去呢?”他说:“我备课时没有想到这种情况,怕驾驭不了。”刘老师说:“你很能驾驭课堂。三言两语就把他们压下去了。问题是向哪个方向引导。”

刘默耕先生认为孩子们关于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讨论非常好。他尖锐地指出,问题不在于教师是否能够驾驭课堂,而在于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路培琦老师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第二次试教,他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将《植物的果实》一课从孩子们关于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争论开始,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确立了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我们看到的《植物的果实》的教学实录就是第二次“按照孩子的思路”试教的一课。

我们看到这一课里,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真正来源于学生的。自然教学中许多课都以问题作为开始,同样是提出问题,如果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仍然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把你认为是果实的东西带来。”学生在选择带到课堂上的“果实”时,实际上已经进入对果实的学习过程了。这时他们是各自带着对果实的不同理解和生活经验进入学习状态的。

《植物的果实》的教学正是要在学生原有的混沌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基础上学习果实的科学概念。带胡萝卜的孩子恰恰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孩子们对果实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而引发的争论又激发了所有学生对学习“果实”这一科学概念的强烈愿望。以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讨论作为教学的开端,不仅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且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的需求的转换。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解决的。关于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争论,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会产生最终结果,路老师的学生最后也不过是分成了两派。这时路老师所采取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由他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另一种是由他给予适当的指导而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前一种无疑是走回“灌输知识”的老路,而后一种却能够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路老师在这一阶段的指导是一步步紧扣学生的思路,颇有艺术性的。他先让学生各自谈谈认为胡萝卜是果实和不是果实的理由,有的学生想到了“能吃”,但立刻遭到了另一些学生的反对,有的学生又想到了“是植物长出来的”,可又被其他学生用芹菜和大白菜为例驳回。紧接着学生们还想到了“有营养”“长在土里”等。这时思路展开了但又都不能自圆其说。正是在这种寻求答案又无所得的情况下,路老师及时提出了建议,即“先从拿得准的东西来进行比较,看它们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学生一致赞同从梨和苹果入手,终于发现了果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使这一课成为刘默耕老师自然教学改革的经典一课。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2021年2月8日 15:3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