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浅谈从图表入手提升学生能力
浅谈从图表入手提升学生能力
义乌市福田小学 杨春霞
【摘要】当我们发现科学教科书呈现方式的特点,以及它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科学本质时,我们就可以有效合理地使用教科学书。充分挖掘教科书图表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中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
【关键词】图表 观察 分析
翻阅小学科学教科书,你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图片与表格占了很大的比重。以五年级上册为例,单目录就有10张图片,课文中约260张图片。此册教科书共92页,平均每页近3张。表格有22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教科书就是一本绘本。文字在科学书上是以一种辅助价值而存在的,体现其真正的工具性。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表示,图片的面积约占65%,表格约占25%,文字占约10%。
我们要如何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一、从教科书着眼,了解科学的特点
(一)呈现方式:图形、表格、文字
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图形、表格、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各不相同。图形呈现的内容,主要是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前的讨论的方式,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现象以及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而文字呈现的内容,基本上在每一课的前几段话,文字都在向我们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思考,课中会以灰体字呈现知识和概念,其他的基本上都在图形和表格边,对图形和表格进行说明。表格也基本上都在图形的边上,有的需要你对物体观察特点的描述,有的需要你设计实验方案,有的需要你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所以表格在书中基本上都是填空型,需要你填入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形式 |
内容 |
|||
文字 |
问题 |
知识、概念 |
图形说明 |
表格探究问题 |
图形 |
操作方法 |
实验前的讨论 |
实验过程展示 |
实验材料 |
表格 |
实验记录表 |
|
实验方案 |
物体的特点 |
有对话的图形 |
问题讨论 |
|
小组分工 |
实验方案设计 |
(二)学科特色:直观 操作 合作 观察
从教科学的呈现方式这一表面现象入手,我们能发现什么?我们又能想到小学科学的哪些特点?
1.直观
图片第一优势是直观,明了。《父与子》就是最好的说明,无需一个文字,从老到少都能从中感到父与子之间流淌着的温暖与有趣。科学书的图片虽没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却保留着图片本身直观明了的优势。
2.动手操作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每每有实验,书中就会有像连环画的连续图片,告诉你如何具体操作。看着这些图片,我有时常想:没有老师,学生一样能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3.小组合作
或二人,或三人,或四人,或一大桌,孩子们在对话。告诉孩子们如何互相交流,给孩子指明语言,在合作时怎么表达,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思考。
4.学会观察
书有不少关于观察的图表,指导学生观察内容和观察的方法。
5.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书中表格更多的是涉及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直观”是对我们教学内容上和实验方法上的要求,“小组合作”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观察”“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当然,图表最终指向的就是实验,无论是小组合作、讨论、观察、实际操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实验探究的一部分。科学学科的根本特点就是实验,注重培养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学生与小组合作,与人交流讨论,仔细观察,有序认真地操作并且有一定地操作方法,知道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有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当我们发现科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以及它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科学本质时,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合理地使用教科学书,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去实现科学本质,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从图片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让我们先从图片入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单个图片是静止的,多个有关联的图片可以看成是运动中的静止片段。观察静止的事物,要比观察运动的事物要容易的多。我们以观察图片的静止事物开始,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训练其观察的能力,从而迁移到生活中去。
图片都承载着一定的信息,有些信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就能发现。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它的颜色,大小。有些信息孩子则不能发现,如物体的细小特征,现象背后的原因等。这和学生的观察心理特点有关。
《教育心理学》上阐述, 小学生在观察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一是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二是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三是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局部,常常漏掉重要的信息①。
我们把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信息,是指图片呈现物体的现状学生能描述清楚。另一种是间接信息,对图片上的直接信息进行推理、比较、综合而得出的信息。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获取直接信息的能力,也要提升学生得出间接信息的能力。
(一)在观察时深入思考
学生并不是没有看图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深入地探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带着思考,带着理解。
【案例】种子的发芽实验
这来自五上第一单元第4页的图文。从此图文上,五学年级的学生能读懂哪些信息?
1.这是一个种绿豆种子的过程,告诉我们怎么种绿豆。
2.图上呈现的盒子、绿豆、纸巾、水,是我们需要准备材料。
3.图上的对话,告诉我们实验的细节,别忘了比较、编号。
那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呢?
问一:由“别忘了比较”你想到了什么?
经由你的提问,学生会想到两个实验的结果可能会不同。而教师自己呢,经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本质,不断比较。
问二:为什么要在盒内按三个洞?为什么要固定?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真的会吗?我想,教师不问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想到要固定。那就再往下问,为什么要固定?因为在实验过程时,圆圆的绿豆种子会到处滚动哦。这样你就不清楚谁是1号,谁是2号。这就是科学的严谨性。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会变得更加细致,从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提着问题观察图片,看着图片会深入了解。
(二)在观察中学会区别
在【案例】种子的发芽实验中“别忘了比较”就是一种区别。我们不仅要比较不同之处,更要比较相同之处。在教学中,你会很惊奇地发现,学生总是那么一眼就能发现不同的之处,但却很容易忽视相同之处。也许是对比,突出了不同的特性。
【案例】种子的发芽实验中,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滴水,一个不滴。”而结论也是不同的。那他们的相同之处呢?在材料上盒子相同,种子相同,纸巾相同,在实验的过程中盒子所放的位置相同,温度相同。不断寻找下处,学生能很显然地知道,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的条件都是相同的。在所有的对比实验中,都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去区别。
下图就是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会区别的学生能从图中知道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不变量是什么,能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案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学会两两区别后,加以提升,进行三个图形的观察,只是进行了两次两两比较而已,经过长期的图片观察训练,这样的图片对学生来说,也没有什么难度。
(三) 在观察中开拓范围与角度
小学生的观察很有强的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局部,常常漏掉重要的信息。
【案例】六下:[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大豆和沙子的特点][放大镜下的昆虫]
在这三个案例里,小苏打、白醋的特点和大豆、沙子的特点两个案例是同类的。如果事先没有告诉学生观察的角度,学生一般只会说一个特点。我们要给学生观察的角度,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形态、大小、气味、触觉”等多面去观察。而放大镜下的昆虫,书上的图片都是只是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整个昆虫,观察昆虫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生活习性。以螳螂为例,训练学生观察大范围和多角度。
三、从表格入手,学会分析得出结论
对于表格,我一开始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会的,是简单的。因为在数学学科中学生也已经学过,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仔细些,就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学生是很难迁移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六下的第一单元第一课《使用工具》,有一张关于我们使用的工具的表格,请学生填写工具的名称和可以做哪些事。如若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填,你就会发现表格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哪怕是“剪刀”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学生写错。我们常会发出这样感叹,学生可是天天在学习语文,天天在写字呀!真相就是这样,在语文里会写,在科学里不一定会写。表格也是一样,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了,但在数学中会的,在科学里并不一定就都会。虽然两者之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异性。我们需要认真严谨对待。
(一)明确实验的对象,所需的数据
【案例】六上: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左边钩码个数 |
右边钩码个数 |
定滑轮的状态 |
我们的发现 |
|
|
|
|
|
|
|
|
|
|
|
每一次遇到表格,在填表格前,我都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做。
1.读表格正上方的文字,明确实验研究的内容。本案例是“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告诉我们实验研究的是定滑轮的作用。
2.读表格第一行字,说一说怎么填,填入什么?本表格第一列是填左边钩码个数,填入数字;第二列是右边钩码个数,填入数字;第三列是定滑轮的状态,填入( )。经过思考和口答,学生就会发现,这里他们不知道怎么填,他们就会向教师提问,什么是状态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有的教师会给学生选择性词汇,平衡或不平衡;有的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描述观察到的现像。个人认为这里使用选择性词汇更合理。第四列是我们的发现,填入实验的结论,是文字。
(二)合理实验过程,得到有序数据
仍以上面的表格案例为例,在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二列都是填入数据,那如何填入呢?随便填还是有一定规律,为什么?经过引导,让学生达成共识,有序地填写,更便于得出结论。在本例中,学生会选择填入“1、2、3、4”。很显然,学生能明白知道,这不仅是填入的有序性,而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有序性。同时,知道有规律地数据,能让我们更有效地推理。
【案例】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
右边(用力点)情况 |
用力情况 |
||
钩码数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钩码数 |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1.省力:2.费力;3.不省力也不费力 |
|
|
|
|
|
|
|
|
|
|
此表格要比上面的表格复杂的多,如果不强调数据的有序性和规律性,给教学还来一定的阻力,学生也会陷入混乱中。
(三)提升实验陈述能力,读表格为段落
左边钩码个数 |
右边钩码个数 |
定滑轮的状态 |
我们的发现 |
1 |
1 |
平衡 |
|
2 |
2 |
平衡 |
收集数据后的表格,教师是如何让学生描述的也很重要。大部分教师通常使用投影仪自己读数据。我是让学生把表格读出来,读为一段话。此表格读为“定滑轮作用记录如下,左边钩码个数1,右边钩码个数2,定滑轮的状态是平衡。左边的钩码个数2,右边钩码个数2,定滑轮的状态是平衡。我们的发现定滑轮不能省力。
(四)整合实验目的,学会数据的取舍
【案例】五下: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
小部分浸入水中 |
大部分浸入水中 |
全部浸入水中 |
在空气中的重力 |
0.8 |
0.8 |
0.8 |
在水中的重力 |
0.7 |
0.6 |
0.5 |
浮力大小 |
0.1 |
0.2 |
0.3 |
排开的水量 |
12 |
27 |
38 |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表格,数据也有些读,学生读得懂每个数据的意思,却不能得出结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取舍。选择观察点,将下面两行单独成立表格。第一行数据的特点是浮力越来越大,第二行数据的特点也是越来越大。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从而学生成清晰地得出结论。
浮力大小 |
0.1 |
0.2 |
0.3 |
排开的水量 |
12 |
27 |
38 |
无论是从图片入手,还是从表格入手,都离不开实验。 科学学科的根本特点就是实验,注重培养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学生与小组合作,与人交流讨论,仔细观察,有序认真地操作并且有一定地操作方法,知道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有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图片和表格是一个有效的入口和结合点,我们巧妙地利用好图片和表格,有效地、合理地使用教科学书,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去实现科学本质,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徐广宽.《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方法》 中国知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JK200815153.htm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