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的提问、回答偏离了教学目标以后……
在科学课教学导人阶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引发问题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当教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问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有的回答则偏离了教学目标,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超出学生研究能力的;或当节课没有条件解决的。遇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回答,常使教师很尴尬。断然否定是不行的,可又不知道怎样处理,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教师在遇到与自己不中意的回答时,便采取回避策略,躲着走。既不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又不与之谈话;交流问题所在,做出一些处理等等。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对于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关系、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问题的困惑,是转变教学观念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点建议。
一、正确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引领学生们学习科学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积极影响,是每个科学教师在实践中应认真思考、总结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行为的约束者,也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了教师一种特殊身份,虽然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沟通、交往关系,但它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把握教学方向的责任,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即体现了教师价值取向,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境,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
主动创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实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怎样想的?并与之进行商榷,这时的商榷不是谁压倒谁,谁听谁的,而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明确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怎样做。并及时调整教学,把孩子引领到所研究的问题方向上来。
二、具体问题的处理
在教学导人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出现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范围,不适宜操作。
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给你一块糖怎样使它加快溶解?孩子们依据教师的提问,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搅拌、把糖弄碎、用热水……也有一个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加硫酸,硫酸可以使糖加快溶解。面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未置可否,既没问孩子为什么要用这一方法,了解一下孩子是怎样想的,也没有对孩子的问题做出回应,只是简单地予以忽视。这一现象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突发事件缺乏心理准备,缺乏相应的应答策略,缺乏敏感性和重组能力,此时脑子里想的仍是自己的教案,按照自己心里想的那个一帆风顺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总是在琢磨着我怎样讲能够讲得漂亮,讲得到位,而不是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更会学的思考,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我该怎么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是简单地挂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地在教学实践中想着学生,真正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出现。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商量,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用“水”怎样加快物体的溶解。此时教师完全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全体学生说清楚,关于硫酸,由于我们年龄小使用起来不安全,所以我们不用它。
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讲明教学要求比不讲要好得多,你让学生提方法,学生提了之后,教师又不理睬,是尊重学生吗?是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了吗?孩子也不明白自己提的方法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行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时的“解惑”还是有必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看重的是实质,不是表面现象,不是简单的提出方法,在提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方法?让学生学得明白,真正懂得。因此,发挥教师问题引领作用,针对具体教学要有所为。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准备或现有条件无法解决。
科学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科学课教师有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太感兴趣,许多学生对你没想到或是没准备的问题却很偏爱。
如:《小车的运动》一课,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的这段距离与什么有关?孩子们据此提出与空气的阻力有关,空气的阻力大冲出的距离近,空气的阻力小冲出的距离远;与斜坡的高度有关;与斜坡的坡度有关;引力有关;车的重量有关等等。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孩子们对影响小车冲出距离的因素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段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让各小组认定研究课题后,教师发现许多小组都对“研究空气阻力对小车的影响”这一问题感兴趣。而老师因为准备不足,材料不够,于是要求学生按老师的分配研究问题。对于这样的处理,如果是一个初教科学课的教师也未尝不可,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先让孩子们研究老师准备了器材便于操作的实验;对于大部分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要讲明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课题。切记你的承诺要兑现,不要把它当做一种金蝉脱壳的计谋而失信于学生。面对学生的选择如果你有能力,完全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放手让学生们进行研究。对于大家都想做的实验,教师要进行协调,这样每个小组只做一个实验,实验后各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实验现象、数据及研究成果,供全体同学分享,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此时你虽然没有准备充分的器材,但是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根据现有的条件,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行研究。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一节非常精彩,充满创造性的教学。学生们会在相互启发、相互鼓励中进发出学习的热情。通过生生互动,生发出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教学新理念,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3.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筛选。
在科学教学课堂上,有时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开放度比较大的提问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呢?
(1)引导学生研讨、筛选出基础问题。
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时,老师提问: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回答:想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里的?为什么有噪音、乐音?声音有几种尹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等尹教师提问: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
学生:声音的产生。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没有产生声音,就听不到声音,其他也就不存在,也就没有噪音、乐音等等了。
学生:因为没有声音,下面问题都研究不了。
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己会筛选出基础问题,达成一致,统一意见的。
(2)筛选出在课堂上可以研究的问题。
如《认识液体》一课,教师这样提问:你们想研究液体的哪些知识?
生:想研究液体中含有什么?研究液体的重量y液体有什么特点?液体流动为什么有快有慢?液体是怎样形成的?两种液体哪个重哪个轻?两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结果?
显然,有的问题在课堂上无法研究,同时学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在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梳理、筛选出在课堂上可以做的。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既是学生提出来的,又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来;既按照教学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不可武断地进行否定,更不可随波逐流,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我就来个你提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科学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亦不能信马由缰失去了控制。面对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和学生对话、沟通,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是怎样想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提高自己调控教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