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学校动态丨靖江二小:乡村大学堂“水稻的一生”案例入选《杭州市优秀农业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案例》一书
近日获悉,靖江二小乡村大学堂的精品课程《水稻的一生》教学案例“水稻的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案例研究》入选杭州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汇编的《优秀农业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案例》一书,萧山区有三例入选。该项目由沈洋老师策划指导,高霞老师教学实施,何峰老师技术保障。
一、案例实施环境
学校依托乡村农业空间与资源,建设了区内首个数字化田园实验室。它是由“100方党建活动室迭代而来的室内数字化实验教学空间+300方真实场景的光明农科院数字化信息采集空间+200米初心长廊迭代的实验操作空间+10000方微农场科学实践体验空间”四部分组成。
其中实验教学空间内建有“教学、实验、展示、监控、储藏以及废物回收”六个功能区间;
光明农科院数字化信息采集空间内建有“8+X”数智系统,分别是:“绿色生态、智能灌溉、水质监测、气象监测、土壤监测、天文观测、空间监控、景观亮灯”八大系统以及后续创新设计;初心长廊实验操作空间可供200余人同时开展实验探究;微农场科学实践空间储备季节轮回的自然资源,可供项目组真实研究。


二、案例实施路径
“水稻的生长与环境关系”的案例研究,是项目组学生在课程导师的引导下,依托学校周边美丽乡村的地域资源,借助数字化田园实验室的平台与技术支撑开展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项目组聚焦学习需求,利用地域资源,以PBL理念为指导,以“学科实践+创新研究”为主要特征,经历“问题驱动——方案设计——实践研究——迭代改进——综合评价——成果分享”的项目学习实践过程,把有关于水稻生长的科学知识教学转化为学生可亲自实践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感受“生命轮回的不易”,从内心学会“珍爱生命,爱惜粮食”。
三、案例经验迭代
接下来,科学学科组将依托挂牌二小的杭州市小学科学乡村名师工作室,杭州市教科研标兵沈洋工作室,萧山区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工作站,萧山区空港片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一站三室”平台资源,组建更多的学生项目组,拓展研究乡村里“大麦、油菜、甘蔗”等更多植物的生命轮回,助力乡村农业科技的振兴发展,培养未来乡村的农业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