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跨越千年的对话:良渚文化与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探索新
跨越千年的对话:良渚文化与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探索
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一个坚实的跨学科基础。而“主题”是跨学科学习的中介,只有主题才能让学习真正跨学科起来。“良渚文化资源”就是余杭区学生身边的真实的资源,是一个天然且具有使命感的学习主题。
5月9日,在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和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指导下,基于良渚文化资源的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在绿城育华亲亲学校举行。
浙江省特级教师邵锋星、余杭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任忠华、余杭区教育研究院 小学科学研员胡国伟、绿城教育集团教育发展中心何灿华、周爱芬、倪宗红等莅临指导。余杭区小学科学骨干班教师、绿城教育集团各学校科学教师、湖州市跨学科教师团队、宁波海曙区跨学科教师团队等数百位教师参与活动。
一、课堂风采
本次会议以“良渚文化”作为核心议题,通过交通、建筑、水利、农耕等与良渚文化连接的丰富主题,深入探究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如何在学科实践过程中完成对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上午,来自三所学校的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课例展示。
第一堂课是绿城亲亲学校胡敏老师的《蕴藏在良渚水利工程中的材料学》。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实验设计、操作与观察,深入探究良渚水利工程中草裹泥材料承重能力、抗侵蚀性和抗变形性等方面的独特性能,对良渚建筑材料进行了深入学习,对现代建筑材料研究的有了新的创新与思考。
古墩路小学张俊老师的《良渚建筑》课堂,依托良渚文化,以“还原古城建筑模型”为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过程,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内在乐趣,感悟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培养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绿城翡翠城学校程依带来的《“玉”见良渚》,结合《岩石和土壤》的学习,将方法迁移到良渚玉作文化学习中。区分岩石和玉,对玉的质地进行辨别,对其硬度、透明度、光泽等做了解;将古代与现代雕刻相结合,从打磨方法与工具入手,进行玉的雕刻;对玉进行分类,梳理不同玉的异同之处;最后对良渚的玉进行汇总学习,结合跨学科角度进行项目汇报。
在会议的间隙,任忠华副院长组织了会中会交流,进一步就良渚文化资源项目的持续迭代和实施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精细调整。余杭区的五所课题实验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和研究三个既定主题,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杨潇笑老师分享了《科学跨学科主题项目设计与实施》。从教师的视角,介绍团队教师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以《光与建筑》项目为例,说明了如何具体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