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气流》教学设计
杭州萧山 杨素春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选之自编拓展课程《趣味科学》“空气主题单元”。“空气主题单元”通过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空气有浮力、空气可压缩、空气的成分、空气运动的特点等,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本节《神奇的气流》是通过吹不跑的乒乓球、吹不开的乒乓球等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伯努利原理的基本内容,能利用伯努利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面对的是四下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初步了解科学课学习的常规,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知识储备方面,了解空气的基本特点,但没有建立空气与力之间的联系,有关大气压力、伯努利原理等知识少有接触,但相关的个别生活现象有所了解。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科学知识简单解释实验或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玩吸盘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通过吹乒乓球实验了解伯努利原理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用伯努利原理解释乒乓球吹不跑的原因,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课外探究空气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小实验理解伯努利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吹乒乓球实验建立气流与大气压力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PPT、漏斗、乒乓球、吸管、塑料瓶、
学生:漏斗、乒乓球、吸管、吸盘 、学习单、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课前活动:用吸盘提起凳子。 | 玩吸盘,感知大大气压力的存在。 |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神奇的气流
探究者 2017年 月 日
实验一
二、画一画:(画在上图中,用不同颜色箭头表示)
1.吹气后空气流动的方向。
2.吹气后乒乓球运动的方向。
三、说一说: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的解释。
实验二
二、画一画:(画在上图中,用不同颜色箭头表示)
1.吹气后空气流动的方向。
2.吹气后乒乓球运动的方向。
三、说一说: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的解释。
【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我们在小学五年级开设了自编学科课程《趣味科学》,设置了“空气主题单元”、“水主题单元”、“力主题单元”。我们的自编课程的设置,希望能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探究一系列实验现象,发现科学原理,然后应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工、制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神奇的气流》选之“空气主题单元”系列,从身边熟知的物体开始(玩吸盘、挤瓶子),到另类玩乒乓球,突出学生新旧认知的矛盾,引领学生知道大气压力、伯努利原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建立在他自身渴求的基础上,这才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拓展应用环节,从乒乓球逃离陷阱活动、地铁黄线的应用到模拟飞机机翼的升空,是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